富士通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在通信、计算机、软件开发、半导体以及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领域与中国进行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十年来,富士通在中国的总投资金额超过19亿人民币,共设39家公司,员工18000多人。除了商业性的投资经营活动,富士通还积极投身于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交流事业,并在环境保护领域做出贡献。 进入80年代后,富士通开始开拓个人市场
80年代富士通发布了一系列个人电脑,今天所见的个人电脑的前身大多出现在80年代。80年代个人电子和电脑产品依然比较昂贵,当时目标消费群只是商业用户和高端个人用户。1981年,富士通推出第一台具备8Bit处理能力的个人电脑FM 8。型号中的FM是Fujitsu Micro的缩写,此后富士通在日本的个人电脑型号一般都按照这个惯例以FM来开头。 同年富士通发布了自己首款具备16Bit处理能力的商用个人电脑Facom 9450。富士通个人电脑完成了从8Bit过渡到16Bit的过程,高端商用工作站已经开始使用32Bit。1984年,富士通笔记本的雏形FM-16 pai诞生。 除了不断研发生产个人电脑和相对中低端的商用微电脑之外,富士通在80年代也开始推出普及型的商用网络设备和多媒体处理设备。富士通于1988年在新加坡建成了首个商用的ISDN服务网络。1989年8月,带有“∞”符号的鲜红色Fujitsu标识诞生了。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百三十三。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四十四。 |